“检察官老师,我记住您说的‘隔空猥亵’了!上次在网上遇到坏人,我马上就举报了他!”在重庆市武隆区的一所小学里,一名小女孩兴奋地向渝检护“未”团队检察官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她勇敢行为的背后,不仅是检察机关普法教育的成效,更是重庆市妇联、教委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紧密联动,将未成年人保护落到实处的一个生动切面。
从2004年“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初燃星火,到如今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荣膺“时代楷模”称号,21载的坚守,编织了一张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六大保护”安全网。在这张网中,党委政府统筹引领,各行政机关主动作为,与检察机关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坚实防线。
从“选修”到“必修”的法治课
“守护孩子,核心在‘防’,关键在‘早’。”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曾璐阐述了与渝检护“未”团队的协作逻辑。她指出,双方推动法治教育从“选修”到“必修”的转变,是构建校园安全基础工程的核心一环。“这是一项‘筑防线’的工程,目标就是将保护的关口坚决前移,让法治的种子深植于心,从源头上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曾璐表示。
这种协同理念催生了实效显著的平台与机制。2019年,重庆创新推出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其核心之处在于实现了涉罪信息查询“全覆盖”与“全流程”:岗位覆盖中小学、幼儿园、高校等所有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记录囊括行政处罚、刑事立案的全阶段。“平台已累计完成100余万人次的准入和在职人员查询,成功将多名有不良记录人员挡在门外。”曾璐指出,这项创新已成为最高检向全国推广的“重庆样板”。
而法治副校长制度的全面深化,让专业司法力量真正扎根校园。“这些‘编外校长’不仅带来量身定制的法治课程,更成为校园治理的‘智囊团’。”曾璐告诉记者,目前重庆三级熟女探花 45名检察长全部受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市300余所中小学聘任“莎姐”法治副校长。
在制度落地的过程中,创新应用不断涌现。重庆市綦江区检察机关与教育部门联合研发的“保障残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比对与精准监督,已推动79名适龄残疾儿童以“一人一策”方式实现就学梦想。该模型因成效显著,目前已在多个省市推广运用。
更令人欣喜的是,法治教育正以生动多元的形式在校园中扎根生长。“法治课很管用!课上教的,都是我们保护自己的‘真本事’。”许多重庆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曾璐对记者说,“渝检护‘未’团队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情景剧、模拟法庭等互动形式,让孩子们在参与中理解法律、在体验中学会自我保护。”
据统计,目前,重庆全市已建成36个法治教育基地、41个“乡村流动法治驿站”,近三年累计开展活动4000余场,覆盖200万人次。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法治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悄然萌芽,是越来越多孩子像那个勇敢举报“隔空猥亵”的女孩一样,逐步成长为具备法治素养的新一代。
当一个孩子需要帮助,整座城市都在回应
看到10岁的小天扑进母亲怀里时,家庭教育指导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因父亲被捕、母亲失联而滞留社区的孩子,在渝检护“未”团队联合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13天的协力帮助下,不仅重获家的温暖,更获得了持续的心理疏导和监护指导。
“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跨部门联动带来的响应速度。”重庆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祖伟介绍,市妇联与渝检护“未”团队共同构建起“线索共研、个案共办、机制共建”的协同模式,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单兵作战”转向“系统联动”。
在这一机制下,依托“巾帼重庆·关爱维权一码办”与“未成年人家庭监护风险防控一件事”两大数字化平台,真正打通了从风险预警到帮扶介入的“最后一公里”。同步建立的“一案一策”家庭教育指导机制,由妇联指派专业指导师对涉案家庭开展精准帮扶。
“我们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向‘双轮驱动’模式演进。”王祖伟谈道,“一是科技赋能,即通过‘莎姐守未’等数字化平台归集数据、智能研判,实现精准洞察;二是智库支撑,即依托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一新型智库,由161名专家为复杂情况‘把脉开方’,确保每一项保护措施都专业、有效。”
在重庆,一张由多方力量共同编织的未成年人“保护网”正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共青团重庆市委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黄彦介绍,重庆共青团与重庆检察机关长期携手,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最初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逐步发展成为覆盖预防、帮教、惩治全链条的综合性保护体系。
品牌之下,是扎实的机制创新。黄彦指出,双方于2019年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核心是构建“超前预防、临界预防、再犯预防”的全链条体系。“通过共同培育司法社工、建立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的无缝衔接,让保护贯穿于警务、检察、审判、执行的全过程。”黄彦表示。
黄彦特别提到了“12355”热线与“莎姐”团队的融合。“自今年2月升级为24小时全天候服务以来,这条‘暖心线’已接听来电2万余通。”黄彦透露,他们常态化邀请“莎姐”检察官为心理咨询师进行强制报告制度等专业培训,目前已指导处理相关个案95例,并共同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对失职家长发放督促监护令,实现了“心理疏导”与“司法干预”的精准结合。
应救尽救,一个都不能少
在重庆市涪陵区儿童福利院里,12岁的小宏高举着成绩单,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自信和笑容。这个曾经因父母双亡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在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等多部门的联动帮扶下,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难题,更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必须做到‘应救尽救及时救’,今年以来,我们已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3000余件。”重庆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吴军介绍,他们与检察机关一起建立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孤儿、困境未成年人免于经济困难审查,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得到及时援助。
“在制度上,我们修订了《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明确困境儿童法律援助的优先地位;在机制上,创新推进‘政法办案一体化——刑事辩护线上协作’系统,打通公检法司数据壁垒,实现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线上流转与全程跟踪。”吴军表示,今年以来,全市已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3000余件。
在重庆,救助不止于基本生活保障。“我们不仅稳步提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更通过‘明天计划’‘福彩助学’等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有效提升孩子们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保障水平。同时,面向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监护支持、社会融入等关爱服务,实施‘童心相伴’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惠及儿童29万人次。”重庆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副处长张海江谈道。
坚实的阵地是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据透露,重庆已在区县层面建成40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并通过在儿童福利机构全面开展“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系统性地增强了临时监护、长期监护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准,为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筑起了稳固的“安全港湾”。
这些“港湾”共同构筑了重庆未成年人保护的坚强前哨。而其枝繁叶茂,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持续滋养。
重庆市财政局政法处干部蔡春超介绍,财政的支持既注重硬件投入,也关注软性环境,“我们专项支持建成了大渡口‘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潼南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一批阵地,旨在打造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普法与帮教一站式平台,目前已惠及近4万名青少年。”
“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就是发挥好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蔡春超表示,财政保障还体现在对困境儿童的精准救助上,应救尽救及时救,最近三年对上千名涉案未成年人给予了司法救助,帮助他们渡过人生难关。
“时代楷模”的荣誉,属于检察机关,更属于每一个为守护未来接力而行的人。“六大保护”协同发力,共画“同心圆”,让重庆这座城市的温暖,成为孩子们最坚实的铠甲。
(文中涉案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