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探花

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江苏省人大代表吴灵姝:蓝雅白韵绽芳华
2025-07-28 09:45:00  来源:检察日报

吴灵姝向小学生展示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制品,源于唐宋,兴于明清,以其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蓝白之美,缔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曾经连缀万千百姓的平凡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江苏南通滨江临海,素来盛产棉花,明清时期,当地广泛种植蓝草,染坊遍布乡间,蓝印花布在此得以繁盛,形成了“衣被天下数百年”的景象,南通作为全国唯一没有间断传承蓝印花布的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作为地地道道的南通人,江苏省人大代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灵姝是听着奶奶的织布声长大的。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后,她总能看到父母在染坊里忙前忙后,蓝色和白色装饰了她的整个童年。

因着那份融入血脉的热爱和传承非遗技艺的责任,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吴灵姝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扎根蓝印花布事业。

蓝印花布独特的印染技艺、纹样等凝结着先辈们的智慧。沉浸其中,吴灵姝才得知,南通蓝印花布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很多经典花纹图案历经数百年传承,属于集体创作成果,难以确定具体权利人。有些传承数十年的家族纹样,因无法清晰证明原创性,在面对抄袭时,往往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吴灵姝团队在走访调研周边省市旅游摊点和各类电商平台时发现,侵犯南通蓝印花布知识产权的现象较为严重,廉价仿品做工粗糙、图案随意,丧失了南通蓝印花布的价值属性和文化内涵,严重损害了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的权益,也阻碍了非遗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十多年来,吴灵姝带领团队致力于南通蓝印花布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通过对传统纹样的数字化存档,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版权证据链。他们踏遍全国20多个省份,深入乡野,收藏保护了2万余件古旧蓝印花布实物,整理纹样5万多个,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分类、编号、断代与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

每一位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参观者,都会被一件“梅兰竹菊”枕套吸引。“这件枕套是刺绣与蓝印花布结合的制品,是一位老人家年轻时结婚的陪嫁,原来有两个,一个是蓝底白花,一个是白底蓝花,一个已经被她先生带走了。当时,老人家说,等我‘走’的时候,要带它一起走。我们就跟老人家说,这个枕套如果您百年后带走的话,只有您一个人知道,如果能保留在我们博物馆,会有千千万人知道您这个动人故事,这个枕套后来也成了我们馆中的镇馆之宝。”吴灵姝经常向来访者讲述这件藏品的来历。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块蓝印花布都寄托着一段美好的情缘。南通如皋是长寿之乡,近百岁老人从橱柜里翻出那些蓝印花布被面、包袱布时,都会激动地回忆起当年得到它时的场景。”吴灵姝说。

蓝印花布美越千年,但印染过程异常脏苦累。所有纹样要先刻版,然后刮浆、染色,最后把上面的灰浆刮掉。“刻版但凡相差一毫米都会影响整个花纹最后的呈现效果,是非常考验美术功底的。”吴灵姝说。

细节的严苛、体力的消耗,让很多想学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青年人望而却步。吴灵姝先是说动在银行工作的丈夫加入传承的队伍中。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件小插曲,丈夫第一次进染坊,一不小心掉进了染缸之中,浑身都是蓝色。后来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得知此事后说,掉进了蓝印花布这个“大染缸”,洗都洗不清了,以后一定要把蓝印花布学好了。

学手工艺很苦、很累、很枯燥,但吴灵姝一路坚持了下来。这些年,她把蓝印花布技艺带入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教学活动。

结合多年实践,吴灵姝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开展深入研究,出版蓝印花布相关专著1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吴灵姝认为,蓝印花布要想保持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活”在当下。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艰苦实践,她带领团队恢复了失传千年的传统印染夹缬工艺,创新了丝、麻、毛、皮新材料印染技艺和浅变染色技艺。

为了让蓝印花布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吴灵姝带领团队创新设计了服装、艺术壁挂、桌旗靠垫、装饰布、丝巾等400多件融入日常生活的蓝印花布作品。吴灵姝团队还联合南通大学举办传统印染培训班,先后免费培养数百名印染技艺人才,带动了当地蓝印花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激活了乡土文化生命力,助力乡村振兴。

吴灵姝注意到,南通市检察机关在打击非遗仿冒产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我希望有关机关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产权保护力度,让非遗传承人能够安心创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吴灵姝说。

作者:  编辑:刘雨霏